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7人,在职教职工204人,教师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60人、研究生7人,名师工作室成员6人,学科带头人3人。近年来有21名教师获市级以上优质课奖,69名教师获市级以上论文及科研成果奖。
学校以“快乐学习,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追求,以和谐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方面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努力造就具有远大理想和高雅情趣、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现代人;教学上致力于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布局调整、高位发展的今天,靖城中学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挑战,靖城中学师生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马洲书院
迅猛发展时期
(1987年8月—? )
1987年9月,贝齐康担任校长,潘兰英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贝校长把切实解决教职工思想问题放在首位,求同存异,努力提高教职工团结协作精神,用事业编织奋进的纽带,用情感凝聚战斗的集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教职工空前团结,大大提高了靖城中学的社会地位。
1991年9月,陆玉平担任校长,马立新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把我校建成花园式学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把小木楼区翻建为综合楼,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提供了硬件支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向二纺买回了原本属于我校的8.9亩用地,改建成一流的塑胶运动场,使学校体育课、活动课有了合适的场所;抓住机遇,收购星星电器制造公司4.5亩用地,现已建成集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大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向一线教师倾斜。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建设,进行传、帮、带,很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00年8月,我校青年教师陈应宏被确诊为肝肿瘤。消息传来,全校震惊。高二(6)班六名学生自发写信给江苏有线电视台,《真情久久》栏目组专程来我校制作了一档节目。全校轰轰烈烈开展学习陈应宏系列活动。校团委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演讲稿两次获靖江市一等奖,并参加泰州市教师节文艺会演。
抓住学生思想脉搏,全程管理,长抓不懈。制订了“五个不准、六项禁止”校规。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常规教育为重点,强化纪律、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家长学校和德育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形式与内涵的社会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连续13年稳居同类学校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03年“靖泰杯”电视辩论赛获市亚军)。1991、1996、1999、2000年黄永然、徐鉴、黄铭、覃文强等同学先后考取清华大学。2004届郁雨果同学以674分的优异成绩居全省前列。
2003年9月,李兴同志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倡导人文关怀,切实提高教职工待遇。为解除教师接送子女的后顾之忧,学校为在外国语就读的我校教职工子女联系了一家旅行社安排专车接送。学校还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靖江报社联合成立市一中小记者团,成立马洲文学社,经常邀请资深作家、社会名流来校作专题报告,不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2010年8月,蔡剑同志担任靖城中学校长,学校以“快乐学习、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向更高的要求迈进。如今,靖城中学已成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师资队伍雄厚、文化气息浓郁的规模学校,现有班级40个,学生1760名,专任教师197名。
拨乱反正时期
(1976年10月—1987年8月)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奉命增设两个高中班,更名为靖江县靖城中学。上级调来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调回了部分“文革”中被下放的教师。
1977年,樊明义继任我校校长。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面貌较快改观。樊校长适时提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口号,从建立教师办公制度入手,大力整顿教师队伍,将我校教育教学特色定位为“严、恒、细、实”,激励学生争当社会主义接班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狠批了“两个估计”,形成了上下一心、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在1978年高考中,我校第一届两年制高中班取得了辉煌成绩,考取了33个大中专学生。
1978年,学校新建了一幢12个教室的教学楼,并逐步增添了仪器、图书、体育等教学设施。这一时期,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思想教育方面,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方针,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1979-1980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了典型发言,《光明日报》还报道了我校深入学习实践论的成功做法。同时,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筹建了一幢8间两层楼的教师宿舍。
1981年8月,蒋南卿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学校认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组织《可爱的祖国》、《学光荣校史,传优良校风》等主题报告会,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一代新人。1984年,学校获县政府颁发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奖旗。
1984年,原马洲书院摇摇欲坠,为抢修这一古建筑,蒋校长多方奔走,筹措经费,拍摄有关图片,并自行设计,终于建成一座飞檐翘角、廊腰缦回的宫殿式楼宇。后请著名书法家、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的武中奇手书“马洲书院”四字;并请原靖江县委宣传部长朱根勋撰稿、著名书画家陈大羽亲书一幅楹联。
1985年春,凌金祚接任校长,高天松任党支部书记。学校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提拔了几名中青年干部,建设成年富力强、勇挑重担、积极创新的领导班子。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法制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
1985年,我校获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先进集体”奖旗,并勇夺县田径达标赛、男子篮球赛、乒乓球赛、千人长跑赛四项第一。
1986年我校成功举办了60周年校庆。同年,学校获扬州市“招飞先进单位”。至1986年底,我校有30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16个班),教职员工142名,学生2200多名。校基总面积25亩,校舍(含三幢教学楼)近9000平方米,校办工厂2个
十年动乱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十年动乱,我校遭受了灾难性的重创。校领导和多数教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领导班子、教师队伍被搞乱搞散,校舍校具被破坏,图书档案被损毁,各种规章制度被称作“条条、框框”而冲垮。“文革”初期,教学秩序将近瘫痪。我校部分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教学活动时断时续。
1968年陈四纲任革委会主任。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陈主任带领全校师生“复课闹革命”,学校保持“文革”前12个班的规模。1971年秋,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走上正轨。但在左倾思想干扰下,学校有许多“学工、学农、学军” 活动和宣传任务,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工作。1972年樊明义任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恢复教学秩序,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1974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我校教学工作已基本正常化。1975年,广大师生自发抵制“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校对办公、作息及财务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
|
到了夏季在家吃完晚饭去校园走一圈或者是打会球,还是蛮惬意的一件事情。
地点十分的不错啊,要不是我经常去周围吃东西,都不知道这里是一个大学的,感觉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幸福啊,周围吃的很多,价格也便宜,很方便的哦,这里生活起来真的不错
唉,我总觉得,我们那个班遇到的老师不咋样,尤其数学,也不知道那老师今安在。。。俱往矣